味蕾上的江南
從小就生活在煙雨蒙蒙的江南,江南精致的景,總是叫人彌留于心。煙花三月,柳綠桃紅,杏花枝頭,春意盎然。河在城里流過,人在橋上行過,青石板老街,白墻灰瓦,江南,宛若清夢。
江南之美,不僅在觸目可及的景,還有那嘗過千萬遍卻依舊念想著的美食。那縈繞在記憶里的,是散著縷縷香氣的,活在味蕾上的江南美食。
江南的四月,已是早春。四處都是踏青的游人,賞花,賞景,美不勝收。幼時,生活在鄉(xiāng)下,清明前后,總是跟在外婆身后,提個小竹籃,去田里采艾蒿,做清明團子(清明節(jié)時江南的一種食物)。那時分不清艾蒿和野草,所以往往竹籃里的野草總會多于艾蒿。但是那提著竹籃,在春光下的田埂上奔跑的回憶,是多么美好!
回家后,外婆把洗凈的艾蒿倒進石搗臼(一種用整塊石頭做成的類似大碗的容器),然后用石杵將它們搗爛,擠出綠汁,和雪白的糯米粉拌在一起,揉成深綠的粉團。將自己做好的餡捏進一個個綠團子里,餡有豆沙的,也有春筍和青菜的,只憑各家的口味吧。精細一點的話,會將一個個做好的綠團子放進一個模具里,壓出印花,這應(yīng)該就是江南人的細致吧。最后把這些團子放進籠屜里,在爐灶上蒸。記得蒸好后,打開那冒著白氣的籠屜,看著一個個翠玉般的清明團子時,我的內(nèi)心是多么的歡喜,因為第一個團子外婆總是會把它放進我的小瓷碗里。咬上一大口,艾蒿的清香帶著豆沙的甜,一起融進嘴里,這就是四月里最香濃的記憶吧。
江南的夏日,接天蓮葉,蟬聲鼓噪,炎熱中又帶著濕氣。外婆的大蒲扇,完全扇不走滿身的汗。最期待的就是每天午后,小販那聲聲拉長的吆喝聲:“草——糊——凍咯!草——糊——凍——”這嘹亮的叫賣聲,總會喚醒午睡中的我。外婆便拿著搪瓷碗跑出家門,叫住小販。他把黝黑的草糊凍(一種用草汁做的黑色像果凍一樣的食物)從雪白的搪瓷盆里盛出,用鐵勺子打成糊,再倒上冰糖水,而此時,我總是會叫道:“要加桂花糖!多點!”那賣草糊凍的老人笑著給我舀了滿滿一勺的桂花糖。以至于后來買草糊凍時,那個老人總是問我:“又要多點桂花糖嗎?”這個時候,仿佛被人看穿了自己的想法,總有些意外。因為每天都買,那個老人也習(xí)慣了每天在外婆家門口停留。冰涼的草糊凍和甜甜的桂花香,很多個夏天就是這樣渡過的。只是后來,那個賣草糊凍的老人不知哪里去了,
夏天也就少了這么個味道了。那冰涼清新的滋味,就此留在了記憶里。
江南景美,詩美,會覺得江南的人總是帶著點詩性。老家有種糕點,名曰“梅花糕”。因為放在一個鐵制梅花形模具里做的,外形酷似梅花,故得名。一般冬天時,街頭會出現(xiàn)許多制作梅花糕的流動攤位。具體的制作過程我不得知曉,只知是用粉漿制作,有紅糖和芝麻兩種餡,花瓣一樣蓬松的表面撒著紅綠什錦以及一些干果。有時想想,是不是因為它們像冬天里的梅花那么惹人喜愛,所以才會有這么美好的名字。上學(xué)的路上,總是會買兩個梅花糕在路上吃,那熱騰騰,軟綿綿的口感,寒冬都被融化了。整個冬天都不會膩的味道,真好。
隨著年歲的增長,在老家的時間少得可憐。那些幼時最愛的美食,也漸漸成了回憶。雖偶有幾次在外地吃到,味卻變了,不再是那記憶里的味道了。就像那曾經(jīng)在草地上奔跑,滿身沾滿花瓣的時光,悄無聲息地,早已遠去。
陳韜丞